近期,一则上海的离奇继承纠纷案件引发广泛关注。九旬王老太生前在律师见证下立遗嘱将全部财产赠与“干儿子”老刘,却被法院判决遗嘱无效,并返还王老太存款。很多人疑惑:一份形式完备、有律师参与见证的遗嘱,为何最终被认定为无效?如果这个“干儿子”确实尽到照顾义务,那老太赠与其全部遗产也是有可能的,背后有何隐情,让法官竟前往实地深入调查?

事情要从王老太入住养老院说起。早年离婚的她,与儿子大林关系最为亲近,大林也一直承担主要赡养责任。2016年,因大林健康问题,王老太被送至养老院安度晚年。谁料三年后,大林身体急剧恶化,再也无力前去探望。2020年,大林不幸病逝。

而就在大林病重无力抽身的2019年,一个自称“自幼学医”,常年在养老院门口义诊的男子老刘,逐渐取得了王老太的信任,二人甚至以干亲相称。最终老刘以“去山东探亲”为由,将王老太悄然带离养老院,远赴山东某农村生活。

王老太的孙子小林料理完父亲后事后前往养老院,打算接回奶奶尽孝,却震惊地发现老人早已被带走,音信全无。他联系山东亲戚打听,才得知奶奶确实曾与老刘去过亲戚家,但之后电话不接、微信不加,仿佛人间蒸发。

更匪夷所思的还在后面。2023年11月,久未露面的王老太突然在上海出现。在老刘的全程陪同下,她立下一份律师见证的代书遗嘱,见证笔录和视频录像显示,王老太将老刘称为自己的大儿子,称“小儿子大林于 2023年刚去世,其他子女都不管自己,老大以前在国际(维和)部队工作,多年走过70多个国家,没有住房,所以(把遗产)都留给老大……”立完遗嘱,二人又迅速返回山东。

仅仅一个月后,王老太就去世了。更绝的是,老刘当天就将遗体火化,次日竟把骨灰撒在山上,全程未通知任何亲属,反而火速聘请律师打官司,要求按代书遗嘱继承全部遗产。

其实剧情到这,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了。这哪是什么“母慈子孝”的温情戏码?分明就是一场精心策划数年、隔绝亲情、虚构身份的夺产骗局!

老刘骗过了王老太,能否再骗过法官?形式上,该遗嘱虽然由律师见证,符合《民法典》对于代书遗嘱的要求。然而法院经审理发现,老刘存在虚构身份骗取王老太同情的行为。他了解到王老太对军人有好感,故量身打造了“国际维和军人”的身份,在王老太误信的情况下仍不予澄清,反而加以利用,刻意强化老太太的错误认知。更关键的是,老刘将王老太带离上海、更换其手机号码、拒绝亲属的一切联系,导致王老太长期处于信息隔绝状态,错误地认为子女、孙子对其不闻不问。种种因素致使刘老太对老刘产生认可与同情、对其他子女不孝感到不满,才立下这份遗嘱。故法院认为,遗嘱作为单方民事法律行为,其效力核心在于立遗嘱人意思表示的真实、自由。若动机受到欺诈等行为的污染,应认定遗嘱并非被继承人真实意思表示,应为无效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本案审理中法院表现出较强的调查主动性。各执一词的当事人、神秘离奇的遗嘱和身份、明显通篇谎言的故事,若无法掌握关键证据,则难以还原事实真相,各方利益无法得到保护,这些因素都促使经办法官到二人最后生活的地方展开实地调查。法官赴山东实地走访后,调取120急救记录、银行流水等关键证据,发现老刘不仅延迟送医救治,更在王老太去世前一年内通过ATM机分多笔取走其20余万元存款。若真是“军医”,又怎会延迟求救,若真是“赠与”,又怎会毫无证明?老刘敢如此自信地提起诉讼要求继承遗产,很有可能是认为法院只局限于形式审查,而自己有经律师见证的遗嘱,已经万无一失了,并未料到法官会尽责到去实地走访调取证据。

最终,法院认定老刘所述“赠与”一事毫无证据支持,其取走的款项属遗产应予返还。房产部分因存在2014年经公证的遗嘱,判由孙子小林继承;存款部分按法定继承处理,尽管其余子女存在赡养缺失,经小林主张仍予均分。

这起案件也提醒我们,律师见证虽具一定形式保障,却并非最终认定遗嘱有效的核心。尤其是面对高龄、与社会隔离或认知能力有所减弱的老年人,见证律师应尽到更高标准的核实义务,包括身份关系、精神状态及意思表示真实性等。与此同时,子女的日常关怀与及时沟通,仍是预防此类骗局的第一道防线。

正如判决书中所言:“赡养老人、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但对老人的赡养必须以合法、正当的方式进行,通过欺骗诱导、藏匿老人等非法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,不仅违反法律规定,更是对‘和谐’‘友善’‘诚信’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严重背离,应受到司法裁判的严厉否定。”

案例索引:上海长宁法院公众号《上海九旬老太遗嘱无效”案,完整裁判理由来了》2025.8.26

福州律师蔡思斌

2025年9月8日